数字赋能产业兴 电商助农青春行

2025年08月18日 16:17  点击:[]

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深化产教融合,8月1日至15日,经济管理学院“镜头聚田间、直播兴渭南”实践团师生10人赴大荔县、澄城县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专业优势,通过专题培训、产业调研、文化挖掘、电商助农四大板块,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,并成功挂牌成立两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,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专题培训:数字技能培训,激活乡村“新农人”

实践团紧扣乡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,针对村民电商知识薄弱和电商操作技能生疏等问题,在大荔县埝桥镇、澄城县西观村开展8场专题培训,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、合作社社员、返乡创业青年等200余人次。团队成员结合专业优势,手把手教授短视频拍摄、账号运营、直播带货等实用技能,内容涵盖“农产品短视频创作技巧”“直播间流量提升策略”“粉丝互动与转化”“AI工具的灵活使用”“农文旅特色直播活动策划开展”等主题。

“以前觉得直播和短视频完全是两码事,没想到我们农村人的日常生活画面也可以成为直播引流的素材!”参与培训的种植户王大姐感慨道。培训结束后,多名村民成功开通抖音账号,并尝试发布农产品推广视频,为当地特色产业开辟了线上销售新渠道。

产业调研:产业链深度调研,把脉乡村经济痛点

团队深入澄城县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、鲜桃采摘园、澄城县山羊养殖场、大荔县埝桥镇冬枣种植大棚等7个产业点,以及西冠果库、快递综合服务站、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等3个产业链配套服务点,通过实地走访、座谈交流,系统梳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瓶颈。

调研发现,部分乡村产业存在“优质产品缺品牌”“分散经营缺整合”“物流成本偏高”等问题。对此,团队提出“打造区域公共品牌”“搭建合作社联合直播平台”“对接县域物流优惠政策”等建议,并形成调研报告初稿,反馈至当地政府与企业,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。

文化挖掘:文化赋能农产品,讲好乡村故事

乡村振兴既要“富口袋”,也要“富脑袋”。“要让农产品卖出文化溢价!”带着这样的理念,实践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。团队走进大荔县丰图义仓、澄城县杨铁仓事迹陈列馆、澄城县吴家坡交通站旧址、大荔县新茂农场等4处文化场所,挖掘农耕文化、红色精神与特色农产品的关联点。例如,结合丰图义仓“天下第一仓”历史,为当地特色沙苑果蔬产品设计“古仓新粮”品牌故事;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,为澄城特色水果策划“红色初心果”营销方案。

“农产品直播不能只谈价格,更要传递文化价值。”团队成员在直播中融入地方特色讲解,有效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和消费者黏性。

电商助农:实战助农直播,探索长效合作机制

实践期间,团队累计创作短视频31条,开展助农直播6场,直接带动冬枣、鲜桃、黄花菜等农产品销售1000多元。其中,一场2小时的阳光玫瑰葡萄专场直播吸引300余人次观看,对村民和实践团队的成员都是莫大的激励。

为延续服务成效,团队与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、澄城县西观村分别挂牌共建“经济管理学院企业实践基地”和“数智兴农实践基地”,未来将通过定期派驻学生实习、联合开发课程、共建电商孵化中心等方式,推动校企地三方资源长效对接。

“镜头聚田间、直播兴渭南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以“培训+调研+文化+电商”四维模式,展现了电子商务专业学子服务乡村的担当与创新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,我们将以实践基地为纽带,培养更多懂技术、爱农村的应用型人才,为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,让青春力量在田野间绽放更多光彩。(撰稿:经济管理学院 梁小丽  审核:李正军)

 

上一条:数智兴农实践基地挂牌 校地携手共促乡村振兴 下一条: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开展集体阅卷工作

关闭

经济管理学院版权所有  联系电话:0913-2086478  技术支持:网络与信息中心